试用通知
我单位于2025年9月11日至2025年12月31日试用(中国音网数据库)资源为读者提供服务,相关内容如下:
一、试用单位:黑河学院
二、访问方式:
馆内IP访问:输入网址http://www.china1901.com/
微信端访问:http://m.china1901.com/#/?identity=c1f6766e6558ea2d311002ebb1289b9f

三、资源库简介:
《中国音网》是以百年来的的珍贵中国老唱片资源为主体,结合中国传统音乐体系,涵盖自清末有声记录起始以来,蜡筒、唱片、开盘带、盒式磁带等多种介质保存的中国戏曲、曲艺、民族器乐、歌舞、宗教、社会纪实等各个门类的有声文献,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型资源库,也是国家新闻出版署数字出版精品工程。其中设有八大子库,分别为红色文化基因库、中国戏曲数据库、中国曲艺数据库、民族歌曲数据库、歌舞音乐数据库、民族器乐数据库、非遗专题数据库、草原音乐数据库。
1.红色音乐文化基因站red.china1901.com
收录上万条中华民族之红色记忆的象征性曲目,素材来自各类有声媒介,描述和再现历史事件、英烈人物、红色历程,让听者感触中华民族薪火相传之根、之脉、之魂。
2.中国戏曲数据库http://xiqu.china1901.com/
涵盖中国百余种戏曲种类,有京剧、昆剧、越剧、黄梅戏、秦腔、川剧等大型剧种的各类有声文献,也有越调、甬剧、文场戏、泗州戏等地方小剧种和稀有剧种的珍贵录音资源。
3.中国曲艺数据库http://quyi.china1901.com/
收录近百种中国曲艺,囊括清末以来不同地区、不同民族、不同艺术表现手法的曲艺音乐,如鼓曲、相声、评弹、评书、民间说唱等艺术形式,品类齐全,版本精优。
4.民族歌曲数据库http://gequ.china1901.com/
汇集中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,全面体现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音乐艺术。资源中既有各民族优秀艺术家的代表作品,也收入有大量田野调查录音,具有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价值。
5.民族器乐数据库http://qiyue.china1901.com/
网罗中国各民族与地区的器乐曲目,包含弹拨、拉弦、吹奏等百余种民族乐器的独奏曲目,并有众多民间器乐合奏音乐,如鼓吹乐、丝竹乐、弦索乐等,是中国传统器乐的艺术集成。
6.歌舞音乐数据库http://gewu.china1901.com/
收录中国不同地域与不同民族的歌舞音乐资源,并按声乐类、器乐类及综合类歌舞音乐整理归类,兼具学术研究、教学范本、艺术欣赏的功能。
7.非遗站ich.china1901.com
主要收录联合国和中国官方“非遗”项目之相关音视频资料,同时兼顾各类实地、文献、田野考察资料。
8.草原音乐数据库
http://steppes.china1901.com/
中国音网-内蒙古传统音乐资源站(又名“草原音网”)收录了3万余首内蒙古民族音乐音视频资源。本项目积累了6000千余小时的珍贵声像资源,包括蒙古族、汉族以及达斡尔、鄂温克、鄂伦春等内蒙古“三少”民族的各类体裁传统音乐资源,以及“草原丝绸之路”沿线国家和地区传统音乐资源。数据库内容涵盖了长调、马头琴、呼麦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以及二人台、四胡、乌力格尔、扎恩达勒、哈库麦、乌春、赞达仁、爬山调、漫瀚调、好来宝、叙事民歌、短调民歌、雅托噶、阿斯尔、潮尔道、古如歌、科尔沁潮尔史诗、潮尔、冒顿潮尔、托布舒尔、博舞、雅德干伊若、伊玛堪等数十种国家级非遗、自治区级非遗,基本涵盖了相关领域所有的传统音乐体裁,同时包含了大量仪式音乐、民俗音乐以及当代著名音乐家珍贵资料。
9.音网讲堂库http://open.china1901.com/
中国音网讲堂库“跟着名师学乐器” 专题上线,涵盖钢琴、古典吉他、爵士鼓、古筝、二胡五大类乐器学习资源,共 460 余个视频,均由行业资深名师授课,兼具系统性与权威性,适配考级者、音乐爱好者、自学者及教师等不同人群需求。
考级课程依国内正规教材设计:钢琴(中国音协考级,童薇主讲,含98 个一至十级视频)、古典吉他(中央音乐学院考级,陈川精讲演奏)、爵士鼓(中国音协四至十级,冯寒波授技巧)、古筝(三大权威考级主体曲目,张佳康、解芸荞示范)。国乐精品课含古筝(高阳讲《高山流水》等 3 曲)、二胡(孔伟娟授《光明行》等 5 曲),均精讲技法 + 完整演奏。
10.乐谱库http://score.china1901.com/
本乐谱数据库由中国音网与人民音乐出版社联合建设。人民音乐出版社自1954年成立以来,已累计出版数万种优质乐谱资源,为本数据库提供权威、专业的曲谱数据与编目支持;中国音网依托其珍藏的30万余条历史音视频资源,为乐谱匹配多版本视听资料,呈现丰富的演奏风格与版本差异。
双方通过深度融合传统音乐资源与数字技术,以“音响+乐谱”多版本资源为核心,面向音乐研究者、演奏家及广大爱好者,打造“可听可读、音谱互证”的一站式学习与科研平台,推动传统音乐资源在学术研究、艺术创作和公共文化传播领域的广泛应用。
本站所有音乐资源来自华韵文化制作出版的传统音乐作品,以及记录于老唱片、蜡筒、母带等介质的公版音乐作品等的数字化修复版本,华韵文化享有本站所有音频当前版本对应的知识产权和相关权益。
本站资源主要为音乐学、音乐史研究以及爱好者交流学习使用,任何人不得私自通过非法途径获取平台内的音频资源、复制平台内的编目信息用以商用或其他形式的营收,不得进行非法传播和修改。特此通知,谢谢配合。
中国音网
2025年9月11日